每年高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,比如考生忘記帶準考證、趕考路上堵車警察送行、考生遲到不能進考場,家長長跪不起等等,似乎這場高考的成敗,直接決定考生的人生成敗,考上好大學以后便衣食無憂,如果你考不上,就會遭人唾棄說沒用。
但是,高考不過是一場考試,“一考定終生”的現象只會出現在中國,高等教育高于職業教育的價值觀也只有在中國才會被認同,而在國外,情況大不相同。
德國學生在中學畢業后只有26%的人選擇上大學,而超過58%的學生選擇上職業或??茖W校。這源于德國有一整套制度作為保障,并且市場供需關系產生了支配作用。
據有關資料顯示,在中國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達60萬人,有的企業為一些高級技工崗位開出年薪幾十萬的高價,就是招不到人,最后不得不聘請國外下崗的高級技工。對此,有人將其歸咎于社會的職業偏見,認為是不理性的教育觀念所致。這種理由表面上成立,其實卻有失偏頗。
這種職業偏見絕非天然形成,現在職業教育近乎于“平民教育”的代名詞,幾乎沒有領導干部、社會名流的孩子上職業院校,就連反復強調職業教育重要的人的孩子也未必愿意去。另外,職業教育還面臨諸多挑戰,一是教育的選擇存在誤區,教師缺乏技術實踐,自然難以教出一流學生;二是校企間沒有建立緊密聯系,學生要么在學校中僵化學習,要么成為企業“不給錢的勞動力”;三是缺乏一流的職業技術院校,也沒有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教材;四是技術人才沒有可靠的就業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,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。
上述原因制約了技術人才的成長空間,也使得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動力不足,校企共建無法實現,于是職業教育長期處在初級水平,這才是時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近期,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部署,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,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。
教育主要有兩個基本特征:
一是職業教育要服務好青年就業。近幾年來,我國職業教育正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,大膽改革創新,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。統計數據表明,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低于“985”院校,高于“211”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,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5%以上,這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貢獻。
二是構建開放內外銜接的人才成長立交橋。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習者職業發展為目標,按照有機銜接、多元立交的思路,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有機銜接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溝通,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統籌發展,實現多種途徑、多種形式、多次選擇,為廣大年輕人打開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門。
高考只是一場考試,考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,高考的成績并不是你的人生成績,三年職業教育之后掌握一門技能:比如成為民族職業學校的一員,很有可能比那些碌碌無為浪費四年大學時光的人更有成就。